工业设计是一个策略性的问题求解的过程,该过程通过创新的产品、系统、服务和体验来驱动创新,谋求商业成功,并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工业设计在现实和可能性的鸿沟上架起了桥梁。它是一门试图通过制造产品、系统、服务、体验甚至商务来驾驭创造力解决问题并协作创造解决方案的跨学科行业。在本质上,工业设计通过将问题重构为机会,提供一种更乐观的方式来审视未来。它将创新、技术、研究、商务和顾客联系在一起,提供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的新价值与竞争优势。
我们可以从A.B.C三个维度来看待对新定义的解读。
一、对新定义的解读A
2015年10月,在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第29届年度代表大会上,沿用了近60年的“国际工业设计协会”正式更名为“世界设计组织(WDO)”,会上发布了工业设计的最新定义。
关于工业设计新定义的解读如下:
1)设计的核心依然是造物,只不过从手工业时代的直接制造,转变为大工业时代的画图、策划、营销更为精细的分工;
2)定义的调整,表明设计边界模糊,设计对象的拓展,它在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创新中起到了创新引领作用,以及制造环境的倒逼,要求工业设计教育者及时作出回应;一方面,把握行业的变化;另一方面,明确学科的核心所在;
3)从过去设计以技术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以人和社会需求为主导的范式,探索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4)现在的产品设计不仅是实物,还包括服务系统设计、用户价值分析、商业模式创新;
5)设计学是有别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第三类学科,它解决的问题手段可以总结为“整合”和“构建”这两个主要特点;
6)人的行为是文化驱动的,产品的研发是技术驱动的。但对于设计创新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和产品如何交互,进而构建新的用户体验,让产品和服务系统具有意义;
7)用户体验和系统设计是继续研究的重点;
二:对新定义的解读B
传统的工业设计着眼于根本的结构与机能间的相互关系,诞生于bauhaus的现代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背景之下,以人造物为主要的研究对象。2015,WOD推出工业设计新定义,对新的定义的解读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环境的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工业设计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2)设计对象的改变。工业设计以前的设计对象主要是物质产品的外观设计,如机械设备、车辆、3C产品等。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以苹果为代表的IT企业推出了以内容为主的服务设计,工业设计的对象也转化为以内容、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为主的非物质的数字化产品,如服务设计、软件信息架构、用户界面等;
3)创新模式的转变。工业设计在国内主要从艺术设计发展而来,传统上强调以产品的外观设计为主,这样给人带来了一种误解,那就是外观设计等同于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的创新等于外观上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竞争走向了软硬一体化的整合竞争,产品不仅仅要具备漂亮的外观,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优良的内容;众筹、众创、众包、众享等模式的出现,大大拓展和提升了设计创新的空间和潜力。
三.对新定义的解读C
1)1970年的基本定义是对传统的工业产品的设计目标和设计过程的说明;1980年定义强调了批量化生产模式、扩大了工业设计的范围,并提到了“创新”;2006年定义开始把创新放在首位,并且让涉及承担了引导用户、关爱人类、引导技术的人性化与社会公共福祉的义务。在整个过程中,用户变成了研究对象而不是贡献观点影响决策,也不是唯一要取悦的对象了,制造和市场的决策地位变得同样重要了。
2)2015年新定义中提到了五种对象:产品、服务、体验、系统、商务;
3)关注点不断移向设计和创新的外部效应,2015年定义已不再提及设计对象的内部属性了。工业设计与工程、商业、艺术等若干学科都有关,如果从外部性的角度来观察,会发现,工程学科完全不考虑外部性,艺术学科会同时考虑内部和外部,经管和商业等学科则对外部性的关注和研究更加深入;
4)每当我们提到“社会责任”“社会效益”时,其实就是说外部效应;
5)工业设计的外部性的根源,部分原因是工作对象的属性从“产品”变成“商品”,流通特征联系了不同而利益相关者;分工和产业链环节的独立也让很多原来的内部因素变成了外部因素,许多组织内的关系变成了组织间的关系;产业链上的分工细化造成的企业边界缩小客观上也导致了设计工作外部环境的复杂化;
6)关注重点从创新转移到了问题求解,从问题求解的角度,选题可以分为三种:1)创造一个新问题的原始角度;2)改进并给出一个旧问题的更优的答案;)增加旧问题的一些额外的alternative;
7)与设计最近的决策还是在用户调研方面,经管类的研究中对用户数据有SP何RP之分,SP是stated preference,自述偏好,问出来的偏好;RP是revealed preference,真实偏好,从消费行为上体现出来的偏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