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精彩,扶桑止水-王纲怀捐赠和镜展展览信息通知
此次“扶桑止水——王纲怀捐赠和镜展”共展出和镜等展品74件,展览分为“早期镜”“蓬莱纹镜”“动植物纹柄镜”“族徽镜”“多宝纹镜”“特色镜”“蓬莱文化与和镜的使用”七个单元,年代跨越11至20世纪。这也是继2017年“必忠必信——王纲怀捐赠铜镜展”之后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第二个铜镜类专题展览。
“扶桑止水——王纲怀捐赠和镜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大厅举行。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原副主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明旨,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1958级校友、本次展览捐赠人王纲怀,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以及来自清华大学校友总会、教育基金会、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科院自然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档案馆等单位代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高级会员及志愿者等1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邹欣主持。
扶桑止水——王纲怀捐赠和镜展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9年4月21日–2020年4月19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号展厅
展览总策划:冯 远
策划人:倪 葭
策展助理:高 宁
执行统筹:王晨雅 兰 钰
视觉统筹:王 鹏 杨 晖
图像采集:肖 非
翻译校对:王 瑛 何小兰(Shao-Lan Hertel)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特别鸣谢:王纲怀及家人的大力支持
展览简介
中国铜镜兴盛于战国,繁荣于两汉,辉煌于隋唐,宋代以后在总体上却是一种江河日下的状态;日本铜镜自平安时期起,逐步发展,在几百年中款式丰富、争奇斗艳。中日铜镜文化的这两个转折点恰好有所重叠,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感,这在东亚文化之兴衰上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变化。
日本和镜在吸收与消化中国的汉、唐文化后,有了自己的长足发展,特别是经过长时间的过渡,在江户时期,已完全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改圆钮为有柄,标注工匠姓名,铸制渐趋精良,纹饰典雅丰富,镜铭大字精美。和镜是一个绚丽多姿的文化宝藏,其纹饰蕴涵丰富,包罗万象,尤以蓬莱纹存世最多。和镜文化包括了人文理念、风土民情、工匠纪年等诸多学术内容,又涉及到中日交往、文化传承等与日本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曾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铜镜交流史。当我国铜镜经历了先秦、汉、唐三个高峰之后,自唐末至北宋,中国铜镜逐渐走向衰落,南宋至清,以实用为主的素面镜成为主流。而日本自平安后期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和镜,经镰仓、室町时代的发展,至江户时代,已经取代中国,成为东方铜镜文化的主导。
德川家康时期的江户前期,日本幕府积极运作,试图恢复同明朝的官方贸易,并鼓励民间通商。当时和镜的总体质量超过中国,中国铜镜进入衰落期,于是文明传递轨迹发生微妙变化,精美的和镜随着贸易传入中国,立即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时尚舶来品。
江户中期的元禄时期以后,日本政府对海上贸易进行了限制,造成和镜输入量的锐减。中国的制镜作坊为了满足国内的市场需要,在东南沿海的漳州、湖州等地开始复制与仿制和镜,有的铜镜是日式图案、日式镜铭;有的铜镜是使用日式图样又增加了中国制镜作坊的名款等。
日本和镜虽是日本文化的“沧海一粟”,却折射了日本文化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希望通过此展,探究和镜一路走来的脉息,使观者了解日本和镜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本馆能拥有这批珍贵而系统的特色收藏,还要感谢王纲怀学长与他家人的无私捐赠。
王纲怀先生1941年出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顾问教授,长期从事工程设计、水质处理、环境保护、国土整治、科技咨询、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相关工作。他曾先后向母校捐赠铜镜274面(包括101面日本和镜),现已成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重要馆藏,表达了清华学子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母校艺术学科发展的大力支持。
中国铜镜兴盛于战国,繁荣于两汉,辉煌于隋唐,宋代以后逐渐衰落;日本铜镜自平安时期起,逐步发展,至江户时期,已完全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几百年中款式丰富、争奇斗艳。中日铜镜文化的这两个转折点恰好有所重叠,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感,这在东亚文化之兴衰上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变化。日本和镜虽是日本文化的“沧海一粟”,却折射了日本文化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希望通过此展,探究和镜一路走来的脉息,使观者了解日本和镜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的渊源。本次展览也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向清华大学108周年华诞的献礼。
展览为期一年,将持续展出至2020年4月19日,欢迎清华师生、校友及社会观众参观欣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