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一般说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外在有机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心理活动就叫创意思维。它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在设计作品时利用它来实现对已有形式的突破和创新,目的是为了求得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者心理和生理上的不同要求。把握这一点就要求对创意思维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环境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以其不同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创意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孕育的过程。谈环境艺术设计就不能不谈“国际主义”,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 “国际主义”是对原有形式的一种创新,建筑形式采用“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色彩上采用黑白为主,材料上采用钢筋混凝土,这便摆脱了原有建筑繁琐的装饰,多样的色彩。它的出现符合战后迅速发展居住场所的要求,顺应了时代。在空间上更强调“共享”与“平等”,对于原有古典建筑至高无上的压迫感是一种革命,对于战后人们的心灵也是一种抚慰。“国际主义”的产生对后来一系列建筑形式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创意思维的艺术表现是具有历史承接性和延续性的。国际主义盛行后产生的各种建筑形式是对国际主义的挑战,是对已有建筑所暴露问题的修正。
审视现代艺术史后,便一定要指出一个别出心裁的艺术创意——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它已成为现代艺术、现代艺术设计、现代环境艺术与艺术环境有机结合的典范。它是现代艺术设计、现代科技、材料、材质工艺等综合发展的结果。这个标新立异的现代派艺术,创建了时代艺术的新格局。它的设计方法充分考虑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环境,在国际主义的大潮流中勇于创新,以国际主义为基础,大胆地运用了管道和金属结构部件,是“高技派”的创始之作,是创意思维的充分体现和合理运用的典范之作。独创“有机建筑”理论的赖特,善于运用和发挥自然风景的特色。他让自然美、艺术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梦境和现实结合在他的艺术设计之中。他在现代环境艺术方面奇迹般地让所有去过美国匹茨堡“落水别墅”的人们惊讶不已。它的美美在自然,与之成为一体。这个融自然和建筑为一体的艺术杰作令人心醉,与那个标新立异的现代工业时代型的庞然大物截然不同,它的成功建立在对当地基地的充分认识和合理运用中,在同为国际主义风格背景的时代,赖特的创造才能得以发挥,这是与他的创造性精神实质分不开的。
环境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突破,从原始简陋的茅草屋到气势辉宏的古代神庙,从压倒一切的“国际主义”到追求有机形态的后现代建筑,无不透射出创意思维的光芒。环境艺术要发展就离不开创意思维,可是当今社会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本质认识不够,导致大量形式丑陋,功能低下的作品频频现世。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改革开放以后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新事物更多的人选择观望、等待、接受。这是与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分不开的。在环境艺术领域则更多地表现在照搬照抄国外已有的建筑形式,对“洋建筑”盲目地崇拜,认为洋建筑师设计出来的作品就是代表时代的,是不容动摇的。这种观念直接导致大量欧式风格的建筑原封不动地流入国内,一时间“欧陆风情”泛滥成灾,成为大众追求的居住典范。原则地讲,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社会转型时代的必然过程,不足为奇。我们应该以平静的心态,坚定的信心,艰苦的努力,通过我们科学研究、努力创作、深入改革来实现伟大而有意义的创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历史悠久,面对自己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建筑已有的成熟工艺,在充分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对国际主义加以创新、加以修正,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这些建筑是属于中国的,是有意义的创新。其次,便是现有的教学体制不能满足对求学者创意思维能力的开发,“大锅饭”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得更多艺术设计系的学生个性划一,很难创作出有新意的上乘作品。另外就是一些学生只学到了点专业的皮毛就急着在公司里做设计,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能有什么创新的,也就是拿人家的东西改改抄抄罢了,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意。
环境艺术创作时连贯于一气呵成,不容打断。然而在理论和实践两个高峰之间的创造间隙,环境艺术家了解和研究了环境艺术的多向度、多元性、多层次,及其艺术观念、个性、修养。设计理论日趋多元化,信息社会文化艺术诸多因素及各种艺术潮流之变异和多元化特点要求每一个设计者都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环境艺术的创新要使它不在属于本身这一小小的范围之中,而是面向世界,深入到人们广泛接触的生活之中。环境艺术新作品之丰富,使多元多极的环境艺术在发展和比较中成熟,而只有当历史感悟与时代意识、精神物质融合之际,创造性思维才能把它的能量发挥到极至,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才能得以升华。
饱览古今环境艺术设计的丰硕伟绩,纵观全球文化艺术的交融动势,已经为创造性思维开创了新的时代。在学法中变法、在变法中创法、在创法中守法、在守法中破法。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合乎规律、合乎目的性的“无法境界”,真正做到“无法之法”乃至“大法”。“为了将来,创造现在”,这便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科学轨迹、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